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化学会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2024年5月启动推荐与申请工作,经专家函评和会议集中评审,以及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曹明晶等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向各位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各位获奖者不忘初心、再接再厉、潜心科研,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更好成绩!
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单位 |
1 |
曹明晶 |
女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2 |
高得伟 |
男 |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蹇木强 |
男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4 |
廖伟强 |
男 |
南昌大学国际有序物质科学研究院 |
5 |
林丽利 |
女 |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
6 |
潘漫 |
男 |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
7 |
乔羽 |
男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8 |
吴玲玲 |
女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
9 |
张浩可 |
男 |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
10 |
曾恒 |
男 |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最早设立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或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截至2024年已有382人获得此奖。
更多有关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信息及历届获奖人名单,可查询/Awards/Home/p1。
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者科研工作介绍
曹明晶 副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科研工作介绍:曹明晶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纳米化学领域的交叉性科学研究,聚焦纳米材料与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发展创新性分析方法,阐明纳米材料的体内代谢行为,为纳米材料的安全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发现了关键的纳米化学生物学效应和机制,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1)率先建立纳米材料和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跨尺度原位分析方法。形成纳米-生物互作研究新范式,广泛应用于化学测量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2)基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首次系统阐明了由蛋白冠介导的纳米材料的“体内转运-化学转化-生物利用”全过程和化学生物学机制。突破了对纳米材料体内代谢行为的传统认知,是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发现和新思考。3)利用发展的方法和发现的生物学效应,构建了基于新型锰纳米佐剂的新冠疫苗,具有优异的靶向淋巴结效果,并表现出比商用铝佐剂疫苗更强更持久的免疫效力,为免疫持久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高得伟 研究员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科研工作介绍:高得伟研究员围绕有机硼的手性迁移化学与可控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基于易得的有机双硼试剂,通过催化剂精准调控迁移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实现了1,2-硼迁移和烷基硼迁移增碳反应,高效构筑了一系列手性双硼合成砌块,为杂原子迁移增碳反应中的立体选择性控制以及非连续手性中心的精准构筑提供了重要借鉴。利用环张力硼酸酯复合物的高张力特性,实现了1,2-碳迁移反应,创制了多种新型阻转异构环丁烷硼酸酯骨架。提出了金属有机试剂精准识别与活化多硼酸酯的新策略,基于不同金属有机试剂与双硼化合物之间的独特活化模式,形成了新型硼酸酯复合物,进而发展了1,3-双硼区域发散性官能团化新反应。在此基础上,揭示了1,2-双硼汇聚式反应机制,纠正了文献中的机理认知误区。这些研究为香料等功能分子合成开辟了新途径,推动了有机硼化合物的精准合成、应用与反应机制研究。
蹇木强 副研究员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科研工作介绍:蹇木强副研究员致力于高性能纳米碳基纤维材料制备原理与应用技术。发展超高强碳纳米管纤维多级结构设计与精准组装方法,实现高动态强度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为宏观尺度有效利用单根碳纳米管的优异力学性质提供了一种可行策略,在超高强纤维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揭示纳米材料增强天然纤维强度作用机制,获得高强蚕丝纤维和羊毛角蛋白纤维,开发产业化制备技术。基于高性能纳米碳基纤维材料,探索纤维在高性能防护材料、散裂中子源探测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廖伟强 研究员
南昌大学国际有序物质科学研究院
科研工作介绍:廖伟强研究员致力于分子铁电材料的独特功能特性构筑及性能优化,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以含柔性基团单一手性分子为构筑基元的策略,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手性铁电体,表现出主流无机铁电体难以实现的光学活性,为手性铁电体的精准构筑提供了有效方法;在手性铁电体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固体-液晶双态铁电体,是一类不同于传统固体铁电体和液晶铁电体的全新铁电材料体系,为铁电功能材料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构筑了若干高压电性分子铁电体,包括具有准同型相界的分子铁电固溶体,压电性能比肩商业化无机铁电体,为解决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思路。
林丽利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科研工作介绍:林丽利教授主要从事绿色能源催化研究,聚焦于CO2加氢反相催化剂的设计及工程化。针对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CO2低温加氢中面临的"热力学有利而动力学受限"的核心矛盾,提出界面空间结构反转策略,通过构建纳米氧化物负载于金属的反相催化剂,成功实现高氢分压界面微环境构筑及难转化CO2构型抑制;发展的Ni基反相催化剂上CO2甲烷化T90温度较商业化催化剂降低近150 ℃;基于反相界面结构构筑的整体式甲烷化催化剂实现“低温高活性-高温高稳定性”的工程性能协同;构建基于绿色甲醇为储氢载体的低温高效CO2加氢合成甲醇Cu基反相催化剂及金属/α-MoC甲醇重整制氢催化剂,实现“醇氢能源”催化体系的闭环;建立反相催化剂公斤级放大合成和成型催化剂连续制备技术,为反相催化剂从模型到工业催化研究奠定基础。
潘漫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科研工作介绍:潘漫副教授聚焦于生物体内蛋白稳态调控过程的化学解码及生物医学应用,在聚泛素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蛋白稳态的功能探索、机制解析和化学干预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展了系列聚泛素修饰的精准蛋白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天然聚泛素、磷酸化修饰型聚泛素、酶解抗性型聚泛素等修饰精准蛋白样本的高效化学合成和功能分析;设计合成了靶向聚泛素修饰酶学过程的蛋白探针,解决了聚泛素修饰酶促形成和解离过程瞬时动态难以分析的研究瓶颈,实现了一系列聚泛素修饰生成酶和解离酶的系统精准分析;开发了靶向聚泛素修饰功能调节研究的技术平台,拓展了聚泛素修饰系统精准干预的生物医学应用。
乔羽 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科研工作介绍:乔羽教授针对二次电池表界面和结构动态演化机制展开机理研究和科学探索,在“光谱-能谱-质谱”等多谱学维度,通过自主搭建针对电化学储能体系的多模块联用原位/工况表征系统,原创性的发现和阐明了一系列重要反应中间产物在相关电池反应过程中的独特工作原理,为电化学能源体系的材料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思路,并以此为指导开发出多种“超越传统”的高比能、长循环锂/钠离子电池新材料和新器件,在电化学能源相关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此外,还同宁德时代等国内电化学储能企业紧密合作,将谱学电化学表征基础研究优势传承并运用于产业化发展当中。
吴玲玲 副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科研工作介绍:吴玲玲副研究员致力于微流控生物分离分析,发展了基于微流控界面调控的肿瘤细胞分离分析新方法,实现肿瘤细胞含量、类型和空间分布的精准测量。包括:1)发展膜流动增强多价识别新策略,提升循环肿瘤靶标的界面结合稳定性与速率,实现靶标高效分离;2)开发可逆释放识别界面及分子组合编码新方法,降低杂质干扰及信号串扰,提高蛋白及核酸的分子分型通量;3)建立微流控正交组合编码的空间转录组测序及空间多组学测序新技术,为肿瘤微环境等组织微环境解析提供重要工具。
张浩可 研究员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科研工作介绍:张浩可研究员聚焦于探究分子内弱相互作用与电子结构间的构效关系,致力于系统阐明基于弱相互作用的光物理机制,并以此为指导开发新型弱作用基有机发光材料。在该领域取得以下两方面突破:(1)提出全新的空间共轭发光机制,开发了系列增强空间共轭的调控策略,构建了分子内非共价弱相互作用与电子结构间的构效关系;(2)基于空间共轭增强策略,首次实现了脂肪族聚酯的高效全光色发光(蓝光至近红外,400-900nm),为弱作用基有机发光材料在生物、信息和能源领域的多功能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材料基础。
曾恒 教授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科研工作介绍:曾恒教授紧紧围绕具有高效分离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设计与应用而展开,聚焦于吸附位点的调控和对吸附中心周围孔道结构的研究,系统研究活性位点和孔道结构的耦合作用机制,实现高选择性、高吸附量和高稳定性的轻烃分离MOF材料设计和合成。提出正交阵列动态筛分机制,创制具有正交阵列型孔结构的MOF材料,兼具了吸附热力学机制的高选择性和动力学机制的快速分离优势,解决了传统分子筛吸附动力学缓慢和吸附量低的关键问题;创制具有孔连接的笼状腔体MOF材料,提出多级筛分机制,有效提升质量传输效率并增强框架结构稳定性。通过诱导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改变和优化活性位点的空间布局,强化了吸附热力学机制提升分离吸附量和选择性,解决结构相似和复杂组分的高效分离。